上任實職 李治的超級規劃
愛吃白馬蜂蜜的峰師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人對李治上任雍州牧有意見。
畢竟他早已透過之前的諸多表現獲得了一眾官員的認可。
但是所有人又都不由自主地對李治表示羨慕。
畢竟曹衝稱象時年已七歲,甘羅帶兵時也已十二歲。
然而李治卻是從三歲開始就已經為大唐做出了數種貢獻。
如今更是以四歲之齡便就任實職。
這樣的成就已經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會後無來者。
正當眾人都在羨慕李治的時候,李世民接下來的賞賜又讓被羨慕的人多出了三個。
因為教導有功,房玄齡由魏國公被改封為了梁國公,世襲宋州刺史。
長孫無忌由齊國公改封趙國公,世襲趙州刺史。
李靖由代國公改封衛國公,世襲濮州刺史。
眾人的羨慕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們三個能成為李治的老師可是從一群人手中搶來的。
如今這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給自己家的孩子又整回來一個世襲刺史的職位。
這對哪個大臣來說不是天大的誘惑?
原本一場沉悶的朝會就這樣因為李治的神奇表現而變成了一場表彰大會。
原本陰雲籠罩的朝堂也在豁然之間變得一片明朗。
李治也因為這場朝會成為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打工人,從轉天開始就進入了京兆府開始辦公。
之前逃過一劫的長史李哲就像迎接自己的祖宗一樣地將李治迎進了大門。
可是還沒等他開口說兩句奉承話李治就率先開口對他說道:“李大人,眼下災民已在路上,我等需要抓緊時間來為災民們建設容身之地了。”
李哲聽了李治的話以後馬上就不由自主的“啊”了一聲。
隨後他馬上反應了過來尷尬的開口道:“是…是…是,殿下說的是。”
隨後他又覺得有些不太對,於是連忙又問了一句:“不知殿下打算在何處建立病坊?需要申領多少材料?”
李治聽到“病坊”兩個字的時候眉頭不由得一皺。
在他看來難民們只是遭了災又不是得了病。
把災民聚居點稱為“病坊”似乎有些不太合適。
於是他開口對李哲說道:“傳令下去,今後災民的聚居地一律稱為安置點,不可再以病坊稱之。”
李哲對李治的這個命令感到有些疑惑。
不過他還是老老實實地答應了下來,這位王爺自己可惹不起。
李治接著說道:“安置點就建在城西吧,那裡還有不少未開發的土地,至於材料本官自會提供。”
李哲聽了李治的話以後先是機械式的點了點頭,隨後馬上就反應了過來。
他驚訝地對李治問道:“殿下的意思是自己出錢購買材料?”
李治毫不猶豫地開口道:“朝中也不寬裕就從本官的私庫裡拿一些先用著吧。”
李哲被李治輕描淡寫的態度給震麻了,一時居然忘了回話。
啥情況啊這是?
您不是已經答應出錢購買糧食了嗎?
不是聽說那最少要花掉四萬貫嗎?
難道您老人家的錢多得已經花不完了?
居然還能出錢建設病…不對是安置點?
李治見李哲愣在那裡不由開口問道:“李大人,你怎麼了?”
李哲被李治提醒以後馬上慌亂地開口道:“下官無事…下官這就下去安排。”
梁州和隴州兩地距離長安城的距離都在五六百里左右。
以現在的交通條件災民們要想走到長安城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
李治幾乎調動了長安城所有能調動的人員,加在一起也不過兩千多人。
這點人手想要在半個月內將安置點全部建完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此李治所做的更多工作就是平整場地以及開挖地基。
李哲見到李治居然還安排人挖地基不由疑惑地問道:“殿下,這安置點只是臨時所需,無需建設的如此規範吧。”
李治道:“誰說本官要建的是臨時居所?本官是要將這裡建成一片工坊區。”
李哲又一次被李治給說懵了。
他弱弱地開口問道:“殿下所言的工坊區是何意?”
這也不怪他不懂。
現在大唐各地的所有工坊都是建設在城池之內。
這樣既方便工人往來工坊也能保證工坊的安全。
畢竟這天下可不算太平,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工坊不會被賊人給盯上。
李治開口解釋道:“李大人,災民的數量三萬有餘,如此多人總不能讓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吧。”
李哲愣愣地點了點頭。
李治接著說道:“既然如此不如讓這些人幫忙建設一處工坊區,建成以後再讓他們到工坊中去勞作。”
李哲聽了這話以後先是高興地點了點頭。
隨後又有些疑惑地問道:“可是殿下,在這荒郊野外建設工坊要如何保證安全?”
李治道:“用圍牆圍起來不就行了?”
李哲聽了李治的話以後差點懷疑李治瘋了。
能夠容納三萬多人的工坊區那得有多大?
據他粗略估計也得有長安城的三成大小。
在這麼大的一片地方建設圍牆,豈不是如同又建了一座城?
他覺得這種想法非常不靠譜,於是他決定勸勸李治。
李哲組織了一下自己的語言然後對李治說道:“殿下,您的想法如同是在建設一座城,如此大的規模所費可是不小啊!”
李治渾不在意地擺手道:“本官當然知道所費不小,但等到工坊建成以後的收益卻是更大。”
李哲嚥了口唾沫繼續勸道:“可是殿下,這前期的投入要如何支撐?”
在他看來李治的想法有些過於幼稚了。
這麼大的工程怎麼也要花個千八百萬貫,他可不相信世上有人能拿出這麼多錢。
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李治聽到此話以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放心,本官自有辦法。”
李哲聽了這話當場就閉嘴了,因為他已經從李治的話裡感受到了強烈的自信。
此時除了李治自己和劉安之外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
幾家工坊每天都能為他賺來上萬貫的收益,這還是在他拼命壓縮玻璃和化妝品產量的情況下。
在所有人的認知裡這些東西的成本都應該不小,製作的難度也應該很高。
卻不知這些都只是錯覺,李治的真正成本簡直低得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