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文十四年,十一月。

頂著寒風,踩著積雪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北京城,面對群臣,宣佈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用五年時間,開盛世。

多年前,朱允炆曾從百姓家餘糧、餘財,官倉儲備、官冶鐵數量、文教、軍強等方面定下盛世六條標準。

受益於朝廷不擾民、徵民必給徭役錢,稅賦較輕,加上連年來整體風調雨順,大明最底層的百姓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吃不起飯的困境。

按照各地府州縣文書,各地暗訪、暗查,朱允炆初步判斷,大明距離盛世已然不遠。

尋常小縣百姓之家,超過七成有一年以上存糧,九成以上百姓存糧不低於半年,剩下不足一成,不是孤寡,便是家中遭遇困境,因病因缺失家庭主力造成困頓。

百姓手中有餘財已不算什麼稀罕事,在耕作的同時,男人出力做點工,一年下來家庭存餘個四至五貫還是常見,少的也有兩貫。受益於地方基建、水利工程等進行,地方百姓做工機會也多。.bμν.

而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的四級制度確定,特別是國子監基本取代科舉,讓底層社學教育逐漸興盛,而初級教育的強制性與掃盲的進行,讓百姓之家無白丁不再是夢,孩子識字也算是完成了這個目標,畢竟孩子遲早會成為丁口。

至於官冶煉鐵的產量超過一萬萬斤的目標早就突破了,建文十三年官冶煉鐵的產量甚至達到了兩萬萬六千萬斤,而今年官冶鐵的產量突破三萬萬斤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而軍強中敵喪膽的目標,這個不好說,因為敵人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麼喪膽不喪膽了。軍強的指標,早在一場場戰爭中奠定下來。

盛世六條,除了少數的百姓存糧不足外,基本上已全部實現。

朱允炆並沒有急著宣佈盛世的到來,也不准許朝廷公文裡妄議盛世,因為在朱允炆看來,大明依舊算不上富裕,哪怕一些士人與百姓已經感覺到日子好過了。

在建文十五年的元旦,朱允炆喊出了用五年時間攻堅克難、幫扶貧困百姓,開創大明盛世的強音。

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將盛世界定在具體的年份裡。

大明百姓終於看到了清楚的盛世時間表,那就是五年之後的建文二十年!

為了實現盛世,朱允炆命令戶部與地方行省、府州縣拿出扶貧舉措,對於家庭困難,丁口失去勞作能力或因病致貧者,經戶部、督察院、安全域性等稽核之後,免去其若干年徭役與稅賦,若家庭實在困苦,則以養濟院標準,發糧以供其存活。

二月時,戶部尚書夏原吉進入武英殿,奏報道:「經初步核算,十四年,兩稅合計四千三百餘萬貫錢鈔,商稅為兩千零三十七萬,首次突破了兩千萬貫錢鈔,達到了兩稅近一半,鹽鐵茶專賣稅合一千一百萬貫。去年一年,稅賦總和達七千四百餘萬貫錢鈔,相對十三年時增長百分之十四。」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各中資料,微微點頭:「開國四十六年,終有所成。」

夏原吉笑道:「都說宋廷最富,可翻看史書,熙寧至元豐年間,不過六千餘萬貫。」

朱允炆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宋廷時的富,可與大明的富完全不同。大宋的富,鹽鐵茶專賣稅佔了不少,商稅畸重,民稅並不佔主。說到底,宋廷在富裕的背後,是農民交不起稅,商人與富人支撐起了繁華。」

夏原吉對朱允炆的觀點很是認可,正色道:「朝廷對民兩稅穩步增長,一方面是田畝開墾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而抑制土地兼併之策取得顯著成效,又保障了百姓手中有田可稅。」

朱允炆揹負雙手,嘴角帶著笑意。

自建文

四年至建文七年,朝廷動用了大量人力實現了最短時間的人口普查,並透過照身帖、照身牌來確保人口普查的真實性,當年結果是七千一百餘萬人口。

而到了建文十四年,七年的時間裡,大明人口增加了一千二百多萬,人口已然達到了八千四百餘萬。百姓生活的改善,帶來了極大的「生娃」熱情,每年有近二百萬嬰孩誕生,這個增長速度堪稱驚人。

用不了十年,大明人口將突破一萬萬大關。

朱允炆笑道:「人口增長是好事,也不盡全是好事,若是人口增長過快卻沒有相應的對策,很容易導致某些地方人均土地過少,繼而帶來饑荒等問題。戶部需要儘早拿出各行省、各府人口密度圖,對於山西、山東、河南、江浙等人口過密地方,適當分流移民才是。」

「東北這些年開發不錯,有了小江南,東北糧倉之名。可仔細看其人口,不到八十萬。如此少的人口,如何擔得起糧倉之地?依朕看,不妨再來一次闖關東,將那裡的人口至少增加至一百六十萬。」

夏原吉深吸一口氣,這個移民數量著實太過龐大,不過有鑑於朝廷多次移民的經驗與移民之策的信用,移民未必不可行。.bμν.

東北人口確實太少,雖然冬日漫長且冷,但資源豐富,兵部甚至還想在遼東灣開闢一個新的船塢,專造鐵船,形成北遼東、中金陵、南廣州的格局。

只是,僅僅使用俘虜去開礦並不具備延續性,像是從定遠行省運到東北七萬俘虜,這七萬俘虜並不會登記為大明子民,不在大明戶籍之列,這些俘虜之前有沒有老婆孩子且不說,到了大明就只能在東北開礦了,直至嚥下最後一口氣。

換言之,俘虜並不會給大明創造更多的人口,過個十年、十五年,俘虜用殘、用完了,還是需要大明人去開礦,而這就需要移民,沒有足夠的人口基礎,就無法徵調更多百姓去礦上。

超前佈局,這個時候移民正是恰當的時候。

夏原吉應道:「向東北再移民是應為之事,只是皇上,按照國子監數學院的推算,若人口繼續增長下去,百年之後,大明人口很可能會突破四萬萬。到那時,東北人口也不少了,又該如何應對?」

一想到如此龐大的人口,夏原吉就感覺一陣陣心慌。

若不是建文皇帝命人取來了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大明人口若是增加到四萬萬的地步,一旦有天災人禍,將會有無數人被活活餓死,這將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眼下來看,四萬萬人口大明還是養得起,但再多一個百年,大明就養不起了。

夏原吉不敢奢求大明萬年,自古以來從未有之,但大明三百年國運還是有希望,可若是人口問題不解決,那三百年國運便不可能,甚至兩百年之後就會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過少,在天災連連之下發生重大危機。

朱允炆凝眸,走出武英殿,看著蔚藍的天空。

後面六百年,出現過的饑荒依舊很多,哪怕是在赤色旗幟飄揚的時期,一樣有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死了很多很多人。

可在往後幾十年,各種天災人禍雖有,可不見一次大的饑荒,不見有糧食危機。究其根本,有一個極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雜交水稻的出現,其中有一位姓袁的聖人。

華夏人,華夏自己養。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一百年、兩百年後國子監能不能找到雜交水稻的秘密並形成產業。人口多是強大的證明,但同時對小農經濟為主的大明,也是一種負擔。

追想二百年之後,朱允炆苦澀地搖了搖頭:「二百年後,如此遙遠的事,朕看就莫要考慮了,後世子孫各有各自的使命,也有各自的智慧。依朕看,人口增加不了那麼快,因為會有一批批的人口除

籍而去。」

夏原吉震驚地看著朱允炆,問道:「皇上的意思,是本土之外移民?」

朱允炆微微點頭,肅然道:「時代在改變,有些地方,大明不先下手佔領,便會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這種情況,朕不想看到。」

夏原吉深深看著朱允炆,最終點了點頭。

環球大航海發現了許多未知的領土,也見過無數蠻荒之地,南美,北美,北面之北極寒之地,還有中美洲、太平洋等地一連串的島嶼……

夏原吉發現自己有些杞人憂天了,大明本土人口每年增加那麼多,向外流出個兩三萬根本不算事,但這兩三萬人口,卻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留下基業。

這也意味著,未來大明百年的人口遷移會呈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本土之內稠密府縣人口外遷至人口稀少之地,一種是本土對外,人口出海,留居其他島嶼或土地之上。

北美洲只給了燕王一半,北面還是有無數人可以去,南美洲土地也不是不能種田,非洲尼羅河附近也有良田,馬穆魯克神馬的,一聽就不擅長耕地,大明可以派人去種田……

樹挪死,人挪活。

這多簡單的道理,自己實在沒必要操心。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從紅海行動開始的文娛

從紅海行動開始的文娛

ERROR不能用
主角因為一次飛機失事穿越了,多年後他發現這是個集合了各種影視劇、動畫、小說的世界,那一刻他以為掌握了財富密碼,直到他認識了一個叫約翰普萊斯的老傢伙,才一身冷汗的發現世界正在核戰爭的邊緣反覆橫跳。 編不下去了,其實就是沒書看了,自己寫一本試試。
歷史 連載 160萬字
開局詐屍:藩王帶頭造反

開局詐屍:藩王帶頭造反

周黑哥
趙慶醒了,但醒的不是時候,他正被一群人七手八腳的塞進棺槨中……垂死病中驚坐起,死者竟是我自己? 穿越藩王,繼續被欺壓?不存在!趙慶殺惡奴,鬥寵王,最終揭竿而起,帶頭造反,奪了這天下。 當他坐在龍椅之上,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老子是真的不想當皇帝啊……
歷史 連載 1萬字
炮灰的人生2(快穿)

炮灰的人生2(快穿)

傾碧悠然
本文日更九千。 專欄有快穿系列完結文若干,同步連載文《炮灰姐姐的人生(快穿)》專欄可見~ 冤死後的楚雲梨幫助各種炮灰消散怨氣,滿足心願 1,剖腹取子(已完結)√ 2,姐妹情深(已完結)√ 3,悲慘兒媳(已完結)√ 4,阿婆(已完結)√ 5,恩重如山(連載中) …… ps:★ 本文架空,架得很空,都是作者編的故事,勿與現實聯絡。 ★ 主角三觀不代表作者三觀 ★ 各人口味不同,不喜點左上角,棄文不用告
歷史 連載 7萬字
寒門書生:開局收穫美嬌娘

寒門書生:開局收穫美嬌娘

多肉
下載客戶端,檢視完整作品簡介。
歷史 連載 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