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的李世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炳眉頭大皺,好半天都沒有說話。

田沐瞧出了帝君的猶豫,於是質疑道:“慕容將軍,你說的這個辦法,可行嗎?莫說朝廷官員還帶著大批家眷,單是他們自己,就絕難穿越廣闊的無人山區,這是會死人的。”

魏梓軒也點點頭:“何況,朝廷遷徙,隨身還攜帶著大量的文牘卷宗、國庫資產,一旦進了山,這些東西就沒辦法再用牛馬馱負,只能依靠人力,你讓誰來搬運呢?”

“我以前帶兵的時候,曾在神農大山附近剿過匪。”龔承澤皺著眉:“那會兒還沒有完全進入山區呢,複雜的地形就已經非常折磨人了。若是真的翻山越嶺,怕是正規軍都免不了要崩潰。”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李炳臉色更加難看。慕容雪卻神態自若:“事在人為!現在形勢艱難,不鋌而走險,如何應對危局?陛下,臣以為,這個苦難值得嘗試,臣願意親率大軍前去接應朝廷,為他們開路!”

“問題是……”李炳猶豫道:“你這個方案,又有多少大臣願意接受呢?萬一他們不肯走山路,該如何是好?”

慕容雪目光灼灼:“陛下,先帝為了聖唐,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要,堅守帝都、掩護文武百官撤退,這才保住了大臣們的身家性命。如今讓他們為了聖唐走走山路,怎麼了?不行嗎?難道他們比先帝還尊貴?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誰是忠臣,誰是孬種,正好藉此檢驗一下!如果那些人真不願千辛萬苦的投奔陛下,那要他們還有何用?以後留在身邊也只能是投機自利的奸臣!”

李炳聽得微微頷首,一拍龍案道:“說得沒錯!還是你慕容雪啊,看事情夠透徹,也夠忠心!反過來講,恐怕也只有忠臣,才會像你這麼考慮問題。先帝和將士們連死都不怕,朕同樣也歷經磨難,讓那幫孫子爬爬山而已,算個屁!”

此言一出,魏梓軒三人頓時大感尷尬,知道陛下這同樣也是在敲打他們。

魏梓軒連忙道:“陛下聖明!臣也認為慕容大將講得非常有道理!當初我等離開益州之前,就有不少人勸阻,說中原地區不僅有突厥軍隊,還有吃人的毒兵怪獸,萬一碰上了定然性命難保。可是,臣那時心裡想得只有陛下,渴望著能儘早為聖唐、為帝君盡忠,於是毫不猶豫的踏上了征程。”

李炳笑笑:“你們幾個的忠心,朕都知道,確實比很多人都強,也給益州朝廷樹立了榜樣。有你們帶頭,朕就不信,大家還真能被崇山峻嶺嚇住?”

龔承澤諂媚一笑:“正如慕容將軍說的,嚇住了也好,頓時讓那些奸臣原形畢露。”

李炳微微頷首,對魏梓軒道:“去替朕擬旨,遣詞用句你斟酌著來,大致的意思是:叛軍妄圖封鎖阻攔,但是絕對攔不住忠臣的一片赤膽。所以朕決定,讓大家改走慕容雪說的那條路線,朕自會派遣兵馬接應。當然,願不願意來,個人決定。來,便是忠臣,朕要重用;不來,也不強求,只要別投靠叛軍、當令人唾棄的逆賊便好。”

“臣遵旨,”魏梓軒應道:“這其中的深意,臣一定寫得明明白白,讓所有人都看懂。”

李炳滿意的點點頭,又望向董天星:“最近叛王李熗的軍隊老實嗎?”

董天星應道:“昨日剛收到常濤的報告,我軍近日連續攻克徐州、宿州等淮北重鎮,殲滅敵方三萬餘人,徹底切斷了淮陽軍北上進入齊魯的路線。叛王李熗目前正在收縮部隊,準備退守淮南老巢。常濤請陛下指示下一步的行動方略。”

“你們覺得呢?”李炳問道:“要不要一鼓作氣,趁這個機會徹底剿滅叛王?”

慕容雪應道:“臣認為可以。眼下,西軍南軍已經成功牽制了突厥,中原地區的毒兵威脅也正在逐步消除,而包遇春和勞劍華顯然把精力放在了大江以南,因此,我軍目前的壓力並不大,應該利用這個寶貴機會,集中力量消滅李熗。”

慕容雪是御前大將,在眾人之中,他對打仗作戰這類事情最有發言權。所以,這個意見,旁人很難挑剔。

見其他幾位大臣都沒反對,李炳道:“那好,既然如此,就這麼定。再給常濤增派兩萬援兵,讓他給朕直搗黃龍,活捉李熗!”

說罷,李炳又輕嘆了一聲:“也算給柳嫣茹討個公道吧。”

-

帝君的諭旨傳來,頓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無論是等在益州尚沒來得及出發的,還是已經出發卻被堵在半路的,文武群臣不禁議論紛紛,官員家眷全都驚慌失措。

繞路進山?而且,還是茫茫千里的無人區?

這不是開玩笑嗎?!

人們不禁開始遲疑猶豫起來,擔心那未卜的前路究竟是吉是兇。

然而,聖唐從來不缺奮勇無畏的忠臣。

剛剛沒了孫女的中書令柳詩名就表示,哪怕是死,他也要死在去東都的路上。

有老爺子帶頭,柳氏一門自然決定全體隨行。

要知道,柳家幾代都是書香門第,族中男子皆是細皮嫩肉的讀書人。這一大幫子文弱書生,為了報效國家,居然肯豁出命去翻越深山老林,頓時令武官們感到汗顏。

沒啥可說了!柳家能走,吾亦能走!

大部分的朝廷武將也行動起來。他們命令家人,把礙事的行李全都丟下。翻山越嶺,車馬難行,只帶一些金銀細軟在身上便好。

受到了柳詩名和武官們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文臣同樣陸續響應帝君的召喚:不就是爬山嗎?爬唄,書山都爬過來了,還怕真山?

於是就這樣,聖唐歷史上著名的“千里關山行”,自此拉開帷幕。

朝廷大臣們拖家帶口,避開了橫亙在大江上的叛軍戰艦,轉而向著荒無人煙的神農大山進發。他們都知道,這一路肯定並不好走,未知的兇險正等待著每一個人。

但他們同時也非常清楚,自己已經別無選擇。

據後世史官不完全統計,當年為了抗擊突厥和叛軍,毅然決然挺進茫茫群山的朝廷官員,多達兩千四百三十五名,而隨行的家眷和僕從更是不計其數,至少有三萬之眾。

其中,或因遭遇猛獸毒蛇襲擊、或因失足墜落懸崖、或因迷路而與隊伍失散、或因身染重病無法得到醫治,近五千人沒能走出大山,見到最終勝利的那天。

當李炳派去接應官員的軍隊,在二龍山、石門山一帶遇到遷徙隊伍的時候,他們所見到的三省六部的大人們,一個個全都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彷彿丐幫弟子一般,說不盡的悽慘狼狽。

然而,就是這些沾著泥汙的臉龐上,卻寫滿了驕傲和不屈。

最誇張的,這樣一群手無縛雞之力、平時連喝個水都要人伺候的高官勳貴,在缺少牛馬腳力的情況下,居然硬是揹著扛著無數的“寶貝”,一路走來。

戶部、太府,將國庫四千萬貫銀錢、兩千斤黃金、六千匹綢緞運出了山。

中書省、吏部、禮部、刑部和御史臺,將三萬多冊案牘、卷宗、文件運出了山。

國子監,將五千多卷珍貴典籍運出了山。

各衙門各官署,皆是如此。

這些官員,他們有時候很自私、很膽小,凡事都喜歡望風盤算,騎牆搖擺。但是在這關鍵時刻,更多的人,可以把家當丟掉,卻不忍丟棄聖唐的國本,不敢丟棄身上的責任。

他們和千千萬萬的軍民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堅守。

-

聖唐827年十二月底,隨著最後一支由鴻臚寺和欽天監組成的遷徙隊伍進入洛邑城,朝廷官署大舉轉移的行動,終於宣告結束。

中書令柳詩名在慕容雪、魏梓軒等人的配合下,於第二年的正月初一,組織了李炳登基繼位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會。

真正意義的大朝會。

東都從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盡皆參加,皇城紫微宮裡站得滿滿當當全是人。

帝君李炳身穿團龍朝服,高居御臺皇座,面對著御階下群臣三叩九拜,心中激動之情,久久不能平息。

回想起當年的帝都事變,以及更早之前自己身為儲君的種種經歷,李炳不禁暗暗生出感慨:兜兜轉轉,終於還是走到了今天。

皇叔、年太傅、何大統領、徐老將軍,這些人對自己是真的好。只可惜,他當初不明事理,沒有珍惜。

謝光、勞劍華、李熗,他們是真的很壞很壞。只可惜,自己被貪心和恐懼矇蔽了雙眼,沒有看透。

現如今,天下歸心,聖唐皇權終於回到手中,先帝在天有靈,也應該能瞑目了。

李炳默默想著:皇叔,請安心吧。侄兒長大了,也成熟了,絕不會再去犯曾經的那些錯誤。

從今往後,任何人,休想再欺騙我、再利用我,休想再覬覦兵權、皇權,威脅我李氏皇族!

朕要讓他們統統跪伏在腳下!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不艾先生
【家長裡短日常文,不爭霸,溫馨向,有萌娃】李平安前世絕症纏身,飽受病痛折磨,在三十歲那年因為肺動脈高壓重度去世,攜帶著記憶投胎轉世到平行時空的古代,看著勞苦的親人終日忙碌于田間灶頭,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他決定發奮圖強,跟家人過上能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西周,《詩經·大雅·民勞》中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這裡的 “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歷史 連載 7萬字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風捲殘雲
燕回穿越到了北燕世子身上,一個舉世皆知的廢物紈絝。 原主大晉皇宮當了十五年質子,回來本可繼承世子身份。 誰知道回來就被廢了,這誰能忍啊? 整個王府嘲諷冷落,北燕百姓更是以他為恥。 被家僕們肆意辱罵,丫鬟們百般刁難。 就連路過的狗,都要對著他叫兩聲。 皇族要各番王世子當質子,這樣一來豈不是白受了十五年的苦? 孰可忍,嬸嬸忍不了啊! 忍了十五年,再忍他都成忍者神龜了。 要世子之位是吧,自己去皇宮當質子
歷史 連載 1萬字
冠絕新漢朝

冠絕新漢朝

戰袍染血
天下才氣共一石,陳止先佔八斗,再把剩下兩鬥分出去。 穿越三國時代,輔佐劉備橫掃群雄,卻在大勢已成、大漢復興在即時死了。 好在他身具百家籤筒,有百家奇物絕學作為底牌,身死近百年後再次復生。 這次面對的卻是一個陌生時代,一個劉備子孫建立的新漢朝,一個不存於原本歷史上的統一王朝。 亂世到治世,謀士到名士,這次陳止要選擇不一樣的生活。 從運籌帷幄、血雨腥風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百家風光再起,新的畫卷就此展
歷史 連載 0萬字
相敬如冰

相敬如冰

寧寗
(婚內追妻 逼瘋清冷太子) 作為太子妃,裴芸自認做的事事妥帖,無可指摘。 然嫁入東宮的第十三年 她墜入冰湖,親眼看著自己的丈夫往另一個女子游去,突然感受到了這一生被禮數和身份桎梏的壓抑無趣 再睜眼,重回六年前 她想換個活法,想要改變 她想要避開母兄禍事,延續家族榮光,想要讓她的孩子免於夭折…… 可對於那個性子寡淡,古板無趣,連床笫之間都講究個循規蹈矩的死男人。 她不想伺候了! * 太子李長曄,為人
歷史 連載 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