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趙佗的一生
血狸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科普過渡章節,請酌情訂閱。
最近兩個多月,實在是雜務纏身,身體也實在有些殘敗不堪。
今天凌晨正睡著,突然一陣反胃,跳起來就去廁所一頓吐,吐完兩個眼睛紅的像蒼蠅的眼睛······
上吐之後,自然就是下洩——拉肚子拉到上午十點半,才上氣不接下氣的睡去。
實在沒力氣碼字,就用科普章節過渡一下,請大父們多多理解······
給大家講講趙佗吧。
·
秦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自然就開始著眼於神州之外——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以及五嶺以南的百越之地。
北方遊牧民族,最終由秦大將軍蒙恬‘料理’,幾乎是沒有絲毫反手之力,便成了‘見黑龍旗而不敢挽弓,只敢策馬驚慌而走,不敢南下牧馬’的驚弓之鳥。
而在南方,秦始皇的對外戰略則遇到了一些阻礙。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
換而言之:至少在秦始皇嬴政看來,徵南主將屠睢,就算不是和蒙恬一個級別的將領,也至少是相差不多的級別;
又或者,是在始皇帝看來,北方遊牧民族善戰,所以需要大將軍蒙恬親自率軍北出長城,而南方百越之地,只需要差蒙恬一兩個檔次的屠睢便可。
真實狀況我們不得而知,大機率是這二者都曾被始皇帝念及。
“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干縣一帶)。”
——這是史書對秦徵南大軍,在屠睢帶領下出徵時的行動路線,或者說是戰略預桉。
五十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十萬,其中“一軍結餘幹之水”與嶺南地區無涉,可見用於嶺南百越之地的秦軍,或者說是‘戰鬥編制’只有四十萬。
徵南大軍開戰之初,即佔領了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另外三十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籲宋”,然而持續三年的征戰,卻讓秦徵南大軍在整體戰略上接連失敗、既定戰略目標基本沒有完成或實現,就連主將屠睢也在戰死沙場。
秦對百越戰爭史料記載比較少,只有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有少量記載,因秦末亂後,南越便封鎖了對中原的聯絡——這,便是趙佗輝煌人生的起點。
在屠睢戰死嶺南之後,秦廷改以任囂為將,趙佗仍為副將,繼續攻略百越之地。
被委任為徵南主將之後,任囂當即改變了屠睢‘見敵則戰,見城則下’的既定戰略,改以‘迅速跨越五嶺所在的山林,儘早在嶺南府邸的平原築城,再以城池為中心徐徐圖之’的戰略征服百越,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效果。
在任囂、趙佗的率領下,數十萬徵南大軍迅速跨過五嶺,深入百越府邸,並在平原地區迅速建造起簡易的軍事堡壘,並以此為據點緩慢向周圍擴散,而這樣的作戰方式、開闊的平原地形,也極大地限制了越人的毒箭、偷襲等戰術,極大的避免了秦徵南大軍深陷於嶺南的熱帶叢林之間。
屠睢戰死之後短短三年的時間,任囂、趙佗帶領下的秦徵南大軍,便已經平定了百越之地大部分平原地區,徵南戰略基本宣告成功。
當年,秦廷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南海郡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
趙佗在龍川築城闢地以為治所。
在這個階段,任囂、趙佗雖然各為南海郡尉、龍川縣令,但實際上還是秦屬嶺南百越之地的一、二把手。
之後,趙佗一邊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人與嶺南人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調整當地人口比例)。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隨即激起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
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長達的四年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
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
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這是趙佗人生中最關鍵的轉折,也就是從任囂病死,趙佗遞補成為‘秦屬嶺南百越地區一把手’,並決心斷絕嶺南於秦廷乃至整個中原的關係之後,曾經的秦徵南大軍副將、南海郡龍川尉,才開始轉變為割據嶺南,妄圖染指中原,甚至如始皇那般一統天下的梟雄。
只是相較於後世的梟雄,趙佗這個梟雄,顯然有些‘生不逢時’。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95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
南越國的疆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餘里”的廣大地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廣州市。
而在中原,經過多年的征戰、爭霸,劉邦最終得以戰勝霸王項羽,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漢高祖劉邦立吳芮為長沙王,以長沙、豫章二郡及將趙佗據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趙佗所有。
這算是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直白的將趙佗定性為前朝欲孽。
只是在之後的七年時間裡,劉邦卻奔忙於平定異姓諸侯叛亂的路上,根本無暇顧及北方的匈奴人,以及南方的‘南越武王’趙佗。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自知時日無多漢高祖劉邦,明白自己死後,新君很難透過單純的武力解決南越的問題,於是便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
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透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至少沒有成為像匈奴人那樣的、明面上的敵對勢力。
從此,中原地區的鐵器等生產資源、技術源源不斷引入南越國,啟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趙佗相當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趙佗又對任囂所建的番禺城作擴建,城周達十里,被稱為“佗城”,成為後代廣州的中心地區。
他努力協調當地民眾之間的關係,積極吸取中原文化,從而促使廣東地區文化經濟在秦末漢初年間穩步發展。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漢高祖死後,呂后臨朝,開始和趙佗交惡。
呂后七年(前181年),呂后釋出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趙佗與呂后當政時期的漢朝中央政權關係一度緊張,漢朝與南越國的矛盾激化。
當年,呂太后派遣大將隆慮侯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計程車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溼的氣候,紛紛病倒,連南嶺都沒有越過。
趙佗覺得呂后可能會透過長沙國(漢朝的另一個藩屬國,位於南越國北部,現湖南省境內)來吞併他,於是趙佗宣佈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呂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崩,漢朝命周灶罷兵歸,而趙佗憑藉著抗擊漢朝的成功而揚威於嶺南一帶,乘機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而對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即甌雒國故地)加強控制。
南越武王趙佗因此而自稱“南越武帝”。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漢文帝元年(前179年),呂后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定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
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再次被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其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又修好始昔,維護了嶺南的社會穩定。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象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在吳楚七國之亂期間,趙佗應吳王劉鼻之邀,派遣了一直南越部隊加入吳王劉鼻,具體數量眾說紛紜,史家言‘十五萬’,但從後世出土的記載,以及當時嶺南地區的人口密度、數量,還有趙佗當時的軍隊數量、可能派去幫助劉鼻的數量上限來推斷,這支南越軍隊的總數應該在九千-一萬五千人之間,和同樣出兵幫助劉鼻的閩越、東越軍隊加在一起,很可能都湊不夠兩萬人。
也正是因為這支軍隊的緣故,劉鼻才會在大軍敗亡之後,於嶺南百越之地被人砍下腦袋——除了趙佗之外,嶺南幾乎沒有人不怕長安朝堂投向自己的目光。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
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三代南越王——南越文王:趙眜/胡,南越明王:趙嬰齊,南越哀王:趙興。
漢武帝元鼎五年元前112年,南越國相呂嘉等人發動叛亂,殺害趙興以及其母樛太后。
趙興繼位時年紀尚幼,無法控制曾是三朝丞相的呂嘉,最後在其母樛太后和呂嘉的權力鬥爭中,致使自己遭呂嘉殺害,也因此讓漢廷找到出兵南越國的藉口,最終致使南越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