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結果朱楩的這三萬大軍到底還是沒有留下來給嚴時泰還有永昌府當苦力。

反正不過是先打橋樁,永昌府也有二十多萬人口呢。

朱楩交代嚴時泰,春耕才是重頭任務,畢竟是小農時代,農耕與農收才是一切。

所以就算要打橋樁,也不能影響到春耕,除此之外你是讓當初剩下來的那些兵丁幹活,還是花錢僱傭百姓,等一些百姓忙完春耕讓他們去幫忙,這都是可以的。

反正花了錢本王給你報銷就完了。

都說債多了不愁,蝨子多了也就不怕咬了。

朱楩這一次趁著維摩州十一寨造反出來一圈,可謂是繞了一大圈才肯回大理,也相當於讓雲南基本上全被平定,也全都改土歸流了。

被消滅的土司家族,從一年多前的定邊之戰,到現在為止,足有幾百家。

朱楩後來都驚了,本來他真以為,所謂土司是指一個族群一個土司官當首領的。

哪裡想得到,光是廣南府和富州的壯族部落,就有一大一小兩個酋首。

甚至於在他們下面,還有許多小土司。

真是連個村長都成土司了。

光麓川集團的餘孽,思倫發,刀幹猛,刀斯養刀斯郎等等。

這可都是一個族群的,連俄陶也是。

可他們每一個人全都是獨立的土司。

朱楩最後人都麻了,想起一份摺子問問老朱,你可長點心吧,雲南這兩年都多亂了,就不想想因為啥嗎?

還好他已經徹底平定雲南全境,雲南穩了。

然後朱楩也終於率領部隊趕回到了大理。

之前有關維摩州十一寨和廣南酋儂貞祐的造反,朱楩已經給朝廷送去了奏摺。

不過他耽擱了許多時間,還得再寫一封摺子,就說一些小縣城的那些土司也敢造反,自己不得已才一路平叛了過來。

在他嘴裡,雲南已經沒法要了,簡直就像是全雲南都反了一樣。

與朱楩的奏章一起往朝廷送去的,還有一封錦衣衛的密摺。

這是把朱楩終於回來了的訊息給朱元璋送去了。

只是按照正常驛騎的速度,除非是八百里加急,否則那得要二十多天接近一個月,才能送到朱元璋的手中。

然而此時在京師應天,卻也暗流湧動。

起因無外乎藍玉。

說起這個藍玉,他是悍將,卻偏偏驕兵自傲,狂妄到沒邊了。

藍玉因為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所以最初就在常遇春帳下效力,隨軍征戰多年,可謂是有勇有謀,在打仗方面是個能人。

但是在政治上,他就是個蠢貨。

藍玉有功,不論是與傅友德和沐英一起征討雲南,還是捕魚兒海一役徹底剿滅北元庭,他都居功甚偉。

可他太過狂妄,本來朱元璋賜詔獎勵慰勞,更是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

結果他在虜獲了北元王妃之後自己上了。

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

當時他可還不是國公。

哪怕伱是國公,那也不是你能處置,甚至以這樣的形式去侮辱的。

而且藍玉還半夜強行破開喜峰關關門,簡直是無法無天了。

朱元璋本打算封藍玉為梁國公,最後則封成了涼國公,還把他的過錯刻在鐵券上,要敲打敲打他。

結果藍玉仍然我行我素,不但在軍中擅自罷免和提拔軍官,獨斷專行,還搶佔了東昌的民田,當朱元璋派御史查究追問此事,藍玉竟然大怒趕走了御史。

尤其是這次藍玉西征回朝,朱元璋本意是讓他做太子太傅。

可藍玉卻私下裡說,自己難道不能做太師?

好小子,你真是非得作死不成啊?

要知道,太子朱標可是已經薨逝了,你還這麼狂?

既然不想做太子太傅,那就不要做了。

最近幾個月,朱元璋一直在冷落藍玉,對藍玉一直想要建議西征的提議視若無睹。

原本在去年的時候,藍玉曾經去平叛西番罕東之地,又與四川都指揮使瞿能合兵一處,平復了建昌指揮使月魯帖木兒的反叛。

本來藍玉想就地屯兵,然後謀取西進的機會。

如今的新疆叫做東察合臺汗國,還不屬於明朝領土。

再或者也可以南進西藏,也就是吐蕃。

然而現在對於朱元璋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外敵,而是內部。

由於朱元璋的冷落,藍玉不但沒有反省自身,反而更大的不滿了。

“陛下,藍玉在府內多有怨言,不止一次提及,他本有太師之能,陛下卻只給他太子太傅頭銜,認為陛下已經老了,恐有識人不明之處。”

“而且藍玉朋黨眾多,且軍中大小將士皆是他的養子,最近也都為藍玉感到不滿和不服。”

“經臣下調查,藍玉恐怕是要等陛下藉田時造反了。”

這一天,錦衣衛都指揮使蔣瓛,秘密上達天聽,直接向朱元璋啟奏,藍玉要謀反。

藉田,這是從周朝天子以來就有的,在春耕時進行的活動。

就是每逢春耕前,天子、諸侯躬耕藉田,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畢竟是小農時代嘛,尤其是朱元璋過過苦日子,更加重視這些。

所以就算朱元璋已經年邁,本來今年也打算進行藉田的活動,也不多,哪怕只有一畝三分地也是那麼回事。

可是,這訊息怎麼傳到了藍玉的耳中?朱元璋只是有這個打算,卻還沒有在朝堂上公開,就連蔣瓛想要給藍玉增加罪名,但是連錦衣衛也不知道啊。

朱元璋的錦衣衛是檢查天下督察百官的,又不是來監視自己的。

何況錦衣衛又不是東廠西廠,錦衣衛不是太監,本來也不用在宮中應職當差。

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了。

是自己的身邊出了叛黨,而且通知了藍玉。

“藍玉要反?他以為他有那個資格?”朱元璋一拍桌子,震怒不已的下令道:“立即捉拿藍玉,下獄鞫訊。”

於是,轟轟烈烈的藍玉案就此爆發了,同時也是明初四大案的最後一案。

明初四大案分別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藍玉案。

胡惟庸案,株連了三萬多人,淮西勳貴幾乎被屠戮殆盡。

連李善長開國第一功勳的身份與爵位都被革除了。

不過也隨著胡惟庸案爆發,宰相制度被徹底革除,此時的朱元璋可謂是皇權高度集中。

之後的空印案則是在洪武十五年爆發的。

空印,就是在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需要用時再填寫上具體內容。

按明朝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

而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

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回,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此時的京師之地在應天,所以全國各地官員都要到應天來報送賬冊。

而且此時上繳的實物稅款還大多都是糧食,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機率事件。

結果稍有錯誤就要打回重報。

江浙地區還好,因為很近,可以快速重新填報。

可雲貴、兩廣、晉陝、四川等地的官員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稽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這原本是從元朝就有的習慣性做法,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

這就是所謂空印的由來。

但是朱元璋在發現以後,卻認為這種做法是欺罔行徑,而且一旦官僚們大肆進行舞弊行為,使用空印會給貪汙大開方便之門。

於是朱元璋下令,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

該殺頭的殺頭,該流放的流放。

其實朱元璋這麼做是對的,在他的鐵血手腕政治下,尚且還有之後爆發的郭恆案,可見如果沒有空印案爆發,郭恆案的規模只會更大。

郭恆是戶部侍郎,卻夥同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與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舞弊。

他們私吞太平府、鎮江府等府的賦稅,降低朝廷稅收。

還私吞浙西的秋糧,浙西秋糧本應該上繳四百五十萬石,郭桓只上繳兩百多萬石。

以及在徵收賦稅時,巧立名目,徵收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

據說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一眾官員,總計損失了精糧兩千四百萬石。

此案可以說影響巨大。

可見貪官汙吏真的是殺不盡殺不絕的。

這還沒有消停幾年,李善長作為胡惟庸一案最後牽連進去的國公,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全家抄斬的。

如今才只過去三年,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春季,藍玉終於還是被下獄了。

而且朱元璋派去審訊的不是旁人,乃是如今的吏部尚書詹徽。

不知是否還有人記得,當初太子朱標曾經因為詹徽以酷刑審判一些貪官汙吏時,曾經找朱元璋求情,甚至當時還有所頂撞。

結果朱元璋怒了,斥責朱標,你還不是皇帝。

朱標被這麼一嚇就一病不起,更在轉年四月末五月初薨逝了。

如今突然爆發藍玉謀反的大案,詹徽可謂是衝鋒在最前線,每日都要在牢獄當中審訊藍玉數個時辰。

藍玉此時也明白了,不論自己是不是真要打算造反,自己都已經完了。

就好像胡惟庸案也是造反的罪名一樣,不如此,怎麼株連九族?

畢竟他藍玉也是淮西集團啊。

朱元璋是靠著淮西集團打天下建立大明的,連他自己也是淮西人。

沒錯,雖然朱元璋趁著胡惟庸案消滅了一大堆淮西勳貴,可他自己就是淮西人。

也正因為朱元璋倚重淮西集團,結果反而導致淮西勳貴驕兵悍將眾多,仗著自己見過有功,無法無天者不知凡幾。

其實以劉基劉伯溫的能耐,怎麼也不至於淪落為誠意伯,一位伯爵。

相比李善長的國公,兩人的地位可謂是一天一地。

這就是因為淮西集團敵視劉伯溫,加上朱元璋小心眼,才導致了劉基只有這樣的下場。

乃至劉基之死,也是因為胡惟庸的報復,就因為劉基說過胡惟庸不適合當丞相。

而胡惟庸,也是淮西集團。

真是成也淮西敗也淮西。

於是藍玉也不掙扎了,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謀反,確實是打算趁著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

而且其中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他吏部尚書詹徽。

“藍玉,你可不要血口噴人,我什麼時候要和你謀反了?”詹徽在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整個人都不好了,直接跳起來就要飛撲過去。

同時詹徽扭頭對記錄的獄卒喝道:“這一段不要寫下來。該死的,他是在汙衊本官。”

“哦?何以見得啊?”突然,蔣瓛從陰影處走了出來。

作為錦衣衛指揮使,而且還是一手締造了這一大案的人,他怎麼可能不親自旁觀。

蔣瓛徑直的來到寫下藍玉獄詞的獄卒面前,拿起筆墨還未乾透的證詞,點點頭,說道:“來呀,把謀反罪臣詹徽下獄。”

詹徽直接呆立當場。

而藍玉則仰頭大笑起來:“哈哈哈哈。痛快。”

想他藍玉縱橫沙場多年,如今卻被一個小小官吏審訊來審訊去的,既然你這麼急著要我的朋黨,那你就是我的朋黨好了。

藍玉已經明白,自己已經活到頭了,畢竟他也有自知之明,他太狂妄了,他也有那個資格狂妄。

他姐夫是常遇春,封鄂國公,追封為開平王。

連太子朱標都是他外甥。

甚至藍玉和朱元璋還是姻親關係,藍玉的女兒就是蜀王朱椿的王妃。

若論軍功,他有無數可以傲視群雄的功勞,哪怕與衛青、霍去病、李靖等歷朝歷代大將相比,他也不差。

若論地位,他已經做到涼國公,以及太子太傅,可惜到底還是沒有被封為太師。

不論是名還是利,該享受的都已經享受到了。

只可惜,太子死的太早。

藍玉閉上眼睛,他也終於明白過來,自己的死不賴別人,只怪太子英年早逝啊。

淮西勳貴被清繳過一次,為何自己沒事?

只因為他是太子的舅舅,有太子在,自己就安然無恙。

至於朱允炆。

藍玉嘴角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他配嗎?他配讓自己效忠臣服嗎?他不配。

牢獄一角,身披明黃色蟒袍的皇太孫朱允炆站在那裡,面色冷漠的望著一邊喊著冤枉,一邊被下了昭獄的詹徽。

“父親,您的仇,我報了。”

歷史上,始終沒有詳細記載詹徽到底是怎麼被牽連到藍玉案中的。

反倒是這詹徽深得朱元璋的倚重才對。

詹徽在洪武十五年中的秀才,然後就馬上被任命為正七品監察都御史,接著一年後實授正四品僉都御史,洪武十七年正月升任正二品左都御史。

僅僅一年多,就從正七品升任正二品,升官不可謂不快。

結果在錦衣衛指揮蔣瓛告藍玉謀反時,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詹徽審問藍玉,藍玉不服,詹徽斥責他‘速說實話,不要白白牽連旁人。’

於是藍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黨羽,而皇太孫朱允炆也不含糊,馬上下令拿下詹徽,隨後就被誅殺了。

從朱元璋的眼前紅人,再到遭到株連,前後不過幾年光景。

而在這其中,唯一能被認為是理由的,恐怕只有朱標的突然薨逝了。

朱標雖然是病死的,可他的病又是怎麼來的?

朱標不正是因為詹徽手段酷吏,才想找朱元璋求情,於是父子爆發了一次衝突爭論。

而朱元璋當時卻說詹徽做得對。

所以這詹徽,恐怕也死定了,誰叫朱元璋小心眼呢。

藍玉案,終於還是爆發了,而且牽連甚廣,除了已經做蜀王妃的藍妃,也就是藍玉的女兒外,涼國公闔府上下誅滅九族。

而且不光是藍玉一家,還有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者足有一萬五千多人。

本來謀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凌遲處死的,可朱元璋念及藍玉與自己是兒女親家,所以‘心軟’的進行了‘寬大處理’,由碎剮改成剝皮。

這樣一來,劊子手把藍玉大將軍的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了下來,算是留了全屍,並把人皮充草之後送往了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

是個人了?

先不管蜀王朱椿有沒有被嚇到,那蜀王妃也就是藍妃也是個狠人。

據傳說後來明末時,當農民軍攻破蜀王府時,還在王府祭堂發現了這件‘文物’。

也不知道真假。

總而言之,一代悍將藍玉,就這樣咎由自取的走向了滅亡。

其實朱元璋真的很喜愛藍玉,可惜藍玉年紀太小了,如果他和常遇春、徐達等人是一代人,還有機會親自追隨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不是沒給過藍玉機會,甚至給了他鐵券丹書。

可結果呢?藍玉不知道急流勇退,更加不知道低調做人。

藍玉之死是必然的結果,否則國家也不會穩定。

甚至於,日後當朱楩真的要上位了,也不會留他。

這樣的將士雖然好使好用,可是你問問曹操,他敢留呂布嗎?

呂布不猛嗎?問題是,呂布也是一樣的狂的沒邊了,一個不注意就把你當義父砍了,或者就造反了。

越是將帥之才,反而越該謹小慎微。

這一點來說,徐達做的就很好,湯和也明白功成名就之後就要急流勇退的道理。

其實湯和也曾經酒後失言過,但是朱元璋還是給了他善終。

說白了就是,給你臉你不能不要臉,這一點來說,朱楩這一世不愧是朱元璋的兒子。

說起來,藍玉案結束後,等朱楩的奏章與錦衣衛秘折送到朱元璋的手中時,已經是五月份的事了。

“他終於回大理了?”朱元璋冷笑著,剛剛再次株連殺了一萬多人的他,眼睛裡都冒著冷芒,說道:“擬旨,傳召。我看看他還敢不敢抗旨不遵。這次讓錦衣衛去宣召。”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