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老師再考慮考慮吧
血狸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唉~慢點兒慢點兒~”
“不要上下起伏,走慢些,一定要平緩。”
翌日清晨,詔獄之外。
重傷未愈的劉勝,如同後世人般,將左臂用一根布卷掛在脖子上,坐在了一架由躺椅,以及兩根竹棍組成的‘轎子’上;
劉彭祖則在轎子邊上小心指揮,時刻提醒抬轎的幾位宮人,好讓轎子不要顛簸。
見兄弟二人走出詔獄,早早等候於牢房外的皇長子劉榮也趕忙上前,淺笑盈盈的來到劉勝的另一側。
而在不遠處,則是丞相申屠嘉站在自己的馬車邊上,望向劉勝、劉彭祖兄弟二人,似是長鬆了一口氣······
“先去老師府上吧。”
“有些話,想跟老師談談。”
一聲溫和的請求,劉彭祖自是當下一點頭,又指揮著抬轎的宮人們,朝著尚冠裡故安侯府走去;
而皇長子劉榮,也是在短暫的思慮之後,悄然跟了上去······
·
故安侯府,涼亭之內。
明明是一個熟悉無比的場所,卻讓此刻的劉勝覺得恍如隔世,好似已經很多年沒有來過這裡;
一旁的劉彭祖面上也滿是唏噓,打量著兄弟二人過去半年經常出入的涼亭,卻是一副‘重遊故地’的神容。
倒是劉榮,似是對劉勝主動邀請的舉動感到有些詫異,略有些拘謹的跪坐在劉勝身側,一副思緒重重的表情。
而在兄弟三人對側,申屠嘉卻滿是輕鬆地坐下身來,眉宇間,只一片釋然······
“公子既然已經脫困,老夫······”
“今日登門,也正是因為這件事。”
不等申屠嘉說完一句話,劉勝便頗有些失禮的開口打斷;
待申屠嘉從錯愕中回過神,劉勝也毫不拐彎抹角的道明瞭來意。
“昨日,父皇去了詔獄;”
“父皇希望丞相,能再留任一段時間。”
“許是捨不得丞相,也可能,是希望得到丞相的支援。”
聞言,申屠嘉只一陣搖頭苦笑,而後便抬起頭,極為堅定的望向劉勝。
“這件事,老夫已經同陛下談過了。”
“對於《削藩策》,老夫實在不能視若無睹;”
“而陛下,也早已下定決心,要推行《削藩策》。”
“既然陛下不聽老夫的勸說,老夫也無法被陛下說服,那與其在長安礙眼,倒不如就此告老,享兒孫繞膝之樂,以頤養天年······”
聽出申屠嘉語氣中的堅定,兄弟三人的臉上,也是齊齊湧上一陣不捨,和憂心。
太廟事件的輿論,在天子劉啟的刻意壓制下,早已消失在了長安街頭;
尤其是在罪魁禍首——劉彭祖、劉勝二人被釋放之後,這件事,也算是被畫上了不算太圓滿的句號。
但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即便天子劉啟沒有答應,但丞相申屠嘉乞骸骨的訊息,也已經傳遍了朝野內外。
對於申屠嘉的這個舉動,朝堂百官可謂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申屠嘉的‘退讓’,或許避免了一場發生在天子劉啟和當朝丞相之間的激烈衝突;
憂的,則是在申屠嘉‘退讓’之後,晁錯推行《削藩策》,恐怕就將再無阻力。
對於申屠嘉而言,事態似乎是已經非常清晰了。
天子劉啟,非要削藩、非要推行晁錯的《削藩策》不可;
而申屠嘉,也斷然不可能允許天子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推行這個很可能斷送劉漢社稷的‘亂命’。
君臣矛盾無法調和,那就只能由申屠嘉的離開,來作為此時的結局。
——總不能因為這事,就讓天子劉啟退位不是?
但對於這件事,皇九子劉勝,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老師應該也認為父皇,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吧?”
冷不丁道出一語,惹得身旁的劉榮、劉彭祖面色一驚,卻見劉勝面上,仍是一片澹然之色;
見申屠嘉面露疑惑,劉勝又笑著朝身旁的劉榮努了努嘴。
“學生出獄,父皇都不忘派大哥來接,好彰顯皇長子‘友愛幼弟’的形象,來為日後冊立儲君做準備;”
“這樣看來,其實父皇,也絕對算不得昏庸?”
“老師覺得呢?”
被劉勝這直白到有些過分,卻又無比坦然的話說的一愣,劉榮的眉宇間,也不由湧上陣陣苦澀。
劉榮當然明白,自己今天來接劉勝、劉彭祖,就是天子劉啟想要藉此,給劉榮營造個人形象,為日後做準備。
非但劉榮明白,但凡是個明眼人,也都看得出天子劉啟的這個意圖。
只是劉榮完全沒有預料到: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事,居然會被劉勝就這麼堂而皇之的擺上檯面!
更出乎劉榮預料的是:劉勝的這一份坦蕩,非但沒有讓自己感到不愉,反而是對這個弟弟,莫名放下心來······
“公子,究竟想說什麼?”
思慮間,申屠嘉低沉的聲線傳入耳中,也惹得劉榮趕忙回過神,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眼前。
——對於劉榮而言,能和丞相申屠嘉獨處的機會,完全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
就算只是聽申屠嘉說幾句話的機會,對於即將受立為儲的劉榮而言,也是少有的機會。
見申屠嘉仍是一副‘不必再勸’的架勢,劉勝也是搖頭一笑;
而後,劉勝望向申屠嘉的目光,便滿帶上了坦蕩。
“父皇答應我:如果丞相願意留任,就可以把我和兄長二人,封在兩個相鄰的封國,並允許我自由出入兄長的封國,好探望母親。”
“如果丞相不留任,則會把我封去長沙,把兄長封去燕國,兄弟相隔上萬裡,讓我永世見不到母親的面容。”
“但我的為人,老師應該明白。”
“我不會為了自己,而強留老師在長安,眼睜睜看著晁錯的亂命,將宗廟、社稷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滿是誠懇的道出此語,又見劉勝將話頭一轉。
“但老師也應該想想:老師離開之後,朝堂,會是什麼樣子?”
“無論老師是否離開,《削藩策》的推行,都已經是定局;”
“老師何不想想:如果換開封候陶青做了丞相,晁錯做了御史大夫,長安朝堂,會是怎樣的場景?”
“《削藩策》推行之後,宗親諸侯群起而反,宗廟、社稷,又會面臨怎樣的艱險?”
“——必然是朝堂烏煙瘴氣,宗廟、社稷面臨顛覆的危險!”
“這種情況下,老師是願意留在長安,再替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看顧一下宗廟社稷?”
“還是回到自己的封國,說是‘頤養天年’,實則,卻是目睹社稷沉淪呢?”